您所在位置:首页 >> 招生管理 >> 学科介绍

081002 信号与信息处理

发布时间:2014-03-07      发布人: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学科简介 

二级学科中文名称:信号与信息处理 

英文名称:Signal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一、学科概况 

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是集信息采集、处理、加工、传播等多学科为一体的现代科学技术,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重点,也是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重点。本专业以微波成像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空间信息处理与应用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开展国家信息处理领域内的重点工程和前沿研究项目研制工作。本专业既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又强调与工程技术和应用实践的结合,研究方向涉及信息处理、图像处理、信息系统技术、系统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相关技术在国民各个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具有极好的就业前景。 

电子所在1978年获得信息与通信工程(含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两个二级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及硕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设立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截至2011年底,本学科方向上拥有固定人员118人,其中两院院士1人,突出中青年专家2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15人;共培养研究生近500人,现有在读研究生141人,其中在读博士研究生65人,硕士研究生76人,共招生博士后30余人,现在站博士后2人,是一支以青年技术骨干为主,中青年相结合,专业覆盖全面的科研队伍。 

近五年来,本学科方向累计科研项目8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2项,省部级项目42项,其他科研项目19项,科研经费累计超过4亿元;专业实验室面积6000平方米,拥有30余台设备仪器,总价值3000多万元。发表学术论文468篇,其中SCI检索及EI检索116篇;出版专著(译著)12部,发明专利11项;获得科研奖励7项,其中国家级奖励2项;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题名1篇,获中科院优秀博士论文1篇,1人获中科院院长特别奖。其科研成果已成功应用在多项科研和工程项目中,解决了多项技术难点和瓶颈问题。 

二、学科内涵与特色 

(一)微波成像信息获取技术 

高水平的微波成像获取技术是研制高水平微波成像系统、获取高质量微波图像和丰富目标信息的基础。为提高我国微波成像的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辐射分辨率,实现多极化、多模式微波成像,提高成像系统总体性能指标,本研究方向以获取高质量微波图像和丰富目标信息为目的,力图研制出高水平和专用的微波成像系统。 

(二)微波成像新概念、新体制、新技术研究 

开展微波成像的新体制和新概念研究,是本学科的重要任务。持续开展微波成像新概念、新体制、新技术研究将使我国微波成像技术水平逐步接近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并且在多维度、高精度微波成像信息获取能力、微波成像信息的精确处理和分析能力、微波成像信息的定量化应用能力等方面,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对微波成像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微波成像信息处理技术 

微波成像信息处理技术以机载/星载SAR信号处理领域十几年的技术积累为基础,从未来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对空间信息的应用预期出发,形成了以高轨道SAR统领的新体制SAR信号处理、先进星载/机载SAR工程实用化处理技术、典型目标和场景的SAR图像质量优化为主导的三大特色研究。 

(四)目标特性分析与识别技术 

目标特性分析和识别学科以SAR、高光谱、可见光信号处理领域十几年的经验和积累为基础,从未来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对空间信息的应用预期出发,形成了以SAR目标约化建模特性分析与识别技术、可见光图像典型目标监测技术、高光谱图像分析与小目标探测技术为主导的三大特色研究。 

(五)微波辐射定标技术 

微波辐射定标技术面向SAR图像数据定量化处理和应用、SAR传感器系统、图像数据和产品的质量评定,针对未来先进体制SAR系统,开展先进体制SAR定标理论、天(空)地一体化SAR系统全链路定标技术、SAR定量化数据处理和质量评定等理论和技术研究。 

三、培养对象与目标 

本学科培养对象应掌握电子信息或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具有较好的信号处理及图像处理理论基础,对遥感图像、目标解译和识别等相关领域理论基础有一定了解,有较好的沟通表达和协作能力。 

本学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研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 2008-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787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19号 邮编:100190 邮件:iecas@mail.ie.ac.cn